一、引言
原型(Prototype)模式是一种对象创建型模式,他采取复制原型对象的方法来创建对象的实例。使用原型模式创建的实例,具有与原型一样的数据
原型模式的特点:
- 由原型对象自身创建目标对象。也就是说,对象创建这一动作发自原型对象本身。
- 目标对象是原型对象的一个克隆。也就是说,通过原型模式创建的对象,不仅仅与原型对象具有相同的结构,还与原型对象具有相同的值。
- 根据对象克隆深度层次的不同,有浅度克隆与深度克隆。
先写一个支持克隆的类
//如果要克隆就必须实现Cloneable接口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Cloneable{ //可能会抛出不支持克隆异常,原因是没有实现Cloneable接口 @Override protected Person clone(){ try{ return (Person) super.clone(); }catch(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){ e.printStackTrace(); return null; } }}
这个样子,就说明这个类可以克隆了。
这样克隆
public class MainClass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Person person1 = new Person(); Person person2 = person1.clone(); }}
这样子克隆并不等同于Person p2 = p1;像Person p2 = p1;指的是在栈中创建一个变量p2,将p1的内存地址赋给p2,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对象。而克隆是复制出一份一模一样的对象,两个对象内存地址不同,但对象中的结构与属性值一模一样。
这种不通过 new 关键字来产生一个对象,而是通过对象拷贝来实现的模式就叫做原型模式,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一个clone( )方法,通过这个方法进行对象的拷贝,Java 提供了一个 Cloneable 接口来标示这个对象是可拷贝的,为什么说是“标示”呢?翻开 JDK 的帮助看看 Cloneable 是一个方法都没有的,
这个接口只是一个标记作用,在 JVM 中具有这个标记的对象才有可能被拷贝,所以覆盖了覆盖clone()方法就可以了。
在 clone()方法上增加了一个注解, 没有继承一个类为什么可以重写呢?在 Java 中所有类的父类是Object 类,每个类默认都是继承了这个类,所以这个用上@Override是非常正确的。原型模式虽然很简单,但是在 Java 中使用原型模式也就是 clone 方法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:
对象拷贝时,类的构造函数是不会被执行的。 一个实现了 Cloneable 并重写了 clone 方法的类 A,有一个无参构造或有参构造 B,通过 new 关键字产生了一个对象 S,再然后通过 S.clone()方式产生了一个新的对象 T,那么在对象拷贝时构造函数 B 是不会被执行的, 对象拷贝时确实构造函数没有被执行,这个从原理来讲也是可以讲得通的,Object 类的 clone 方法的 原理是从内存中(具体的说就是堆内存)以二进制流的方式进行拷贝,重新分配一个内存块,那构造函数 没有被执行也是非常正常的了。
还有就是深度克隆与浅度克隆
首先,是浅度克隆
//如果要克隆就必须实现Cloneable接口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Cloneable{ private String name; private String sex; private Listlist; 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 return name; } 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 this.name = name; } public String getSex() { return sex; } public void setSex(String sex) { this.sex = sex; } public List getList() { return list; } public void setList(List list) { this.list = list; } //可能会抛出不支持克隆异常,原因是没有实现Cloneable接口 @Override protected Person clone(){ try{ return (Person) super.clone(); }catch(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){ e.printStackTrace(); return null; } }}
这就是浅度克隆,当被克隆的类中有引用对象(String或Integer等包装类型除外)时,克隆出来的类中的引用变量存储的还是之前的内存地址,也就是说克隆与被克隆的对象是同一个。这样的话两个对象共享了一个私有变量,所有人都可以改,是一个种非常不安全的方式,在实际项目中使用还是比较少的。
所以就要说到深度拷贝
//如果要克隆就必须实现Cloneable接口public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Cloneable{ private String name; private String sex; private Listlist; 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 return name; } 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 this.name = name; } public String getSex() { return sex; } public void setSex(String sex) { this.sex = sex; } public List getList() { return list; } public void setList(List list) { this.list = list; } //可能会抛出不支持克隆异常,原因是没有实现Cloneable接口 @Override protected Person clone(){ try{ Person person = (Person) super.clone(); List newList = new ArrayList(); for(String str : this.list){ newList.add(str); } person.setList(newList); return person; }catch(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){ e.printStackTrace(); return null; } }}
这样就完成了深度拷贝,两种对象互为独立,属于单独对象。
注意:final 类型修饰的成员变量不能进行深度拷贝
最后说一下,原型模式的使用场景
1、在创建对象的时候,我们不只是希望被创建的对象继承其基类的基本结构,还希望继承原型对象的数据。
2、希望对目标对象的修改不影响既有的原型对象(深度克隆的时候可以完全互不影响)。
3、隐藏克隆操作的细节,很多时候,对对象本身的克隆需要涉及到类本身的数据细节。
4、类初始化需要消化非常多的资源,这个资源包括数据、硬件资源等;
5、通过 new 产生一个对象需要非常繁琐的数据准备或访问权限,则可以使用原型模式;
6、一个对象需要提供给其他对象访问,而且各个调用者可能都需要修改其值时,可以考虑使用原型模式拷贝多个对象供调用者使用。在实际项目中,原型模式很少单独出现,一般是和工厂方法模式一起出现,通过 clone的方法创建一个对象,然后由工厂方法提供给调用者。原型模式先产生出一个包含
大量共有信息的类,然后可以拷贝出副本,修正细节信息,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个性对象。
二、总结
原型模式可以说是所有设计模式中最简单的一个,它没有复杂的继承体系,只需要使需要具有拷贝功能的类实现Cloneable接口并重写clone()方法即可。但它的应用却及其广泛,它将对一个对象中各个字段(不管是私有的还是共有的)的复制操作封装在了clone()方法中,这样,使用该类的用户就不需要对对象中的各个字段的细节进行了解,直接调用clone()方法就可以实现对象的拷贝,而且,通过clone()方法还可以为不同的字段设置被复制的权限,从而允许仅对可以被复制的字段进行复制。